2024-05-08   00:35:43
当前位置:首页  >  科技服务  >  科技成果推广
科技成果推广

探秘煤矿井下紧急“避难室”

关键词: 发布时间:2011-11-21 来源:

         在数百米的煤矿井下,一旦发生意外事故,人们更多期待着奇迹的发生。而如今,一种依托避难硐室的安全避险系统正在国内煤矿中试点推广,它将为事故发生后营救矿工生命赢取更多宝贵时间。 

  地处山东省济宁市的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,是我国“六五”期间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矿井,采掘机械化程度为100%,核定煤炭生产能力660万吨/年。为了更好地实施紧急情况下矿工生命救援,今年3月,兴隆庄煤矿施工完成了4个临时避难硐室,装备了1个永久性避难硐室。 

  乘坐罐笼从副井下至井下,可以来到距井口245米深处的一个永久性避难硐室。其实,硐室在煤矿巷道中随处可以看到,它是在巷道两侧岩体中挖出的狭小空间。而作为永久避难硐室,不但空间更加宽余,里边的各种应急救生设施也十分完备。 

  硐室口有明显标识,打开第一道能抵挡较大冲击波的防护密闭门,就进入了一个类似飞船减压舱的过渡室。再往里就是能与有毒有害气体隔绝的生存室,但必须在清除掉过渡室内的有害气体后方可进入。硐室内的墙壁上安装有各种传感器、监控摄像头,室内储备有供氧设备、二氧化碳吸附剂、压缩饼干、矿泉水、药品、荧光棒等物资,并配有1个卫生间,防护密闭门上设有观察窗。 

  据兖矿集团董事长王信介绍,一个永久性避难硐室,投资大约要二三百万元,可供100人紧急避险,维持时间为96小时。而在每个工作面设置的临时性避难硐室投资只有20万元左右,可供20人至40人紧急避险。当然,这些临时避难场所的空间相对小一些,只有20平方米左右,但里边的设施同样齐全。 

  工作人员介绍说,包括避难硐室、过渡站和生命绳等在内的井下紧急避险设施,是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,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保障生命安全的空间。记者在永久避难硐室内看到,为实现地面应急救援,在这里还有一个直通地面的钻孔,可为避难硐室提供压风、供水、供电、通信和流质食品。而且,所有的避难硐室到副井沿线,都在齐胸高的墙壁上设置了生命绳,受困矿工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顺线脱离险境。 

  而通过矿工随身配备的定位系统,地面调度指挥中心可以实时了解井下人员数量及分布情况,可通过声光报警方式通知危险区域人员疏散;井下人员遇到危险情况时,也可主动向地面发出求救信号。 

  目前,我国约95%的煤矿为井工矿,开采条件复杂,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,煤矿瓦斯、水患、冲击地压等灾害愈加突出。 

  国务院2010年7月通知要求,煤矿、非煤矿山要在3年内完成安装监测监控系统、井下人员定位系统、紧急避险系统、压风自救系统、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。而以避难硐室为依托的安全避险系统,提高了煤矿灾害防控和应急救援能力,可以降低事故风险,保障职工生命安全。 

  据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负责人介绍,目前山东省有10处示范矿井正在规划建设这种紧急避险系统,整体进展走在全国前列。